技术规范
南丰县自然环境
南丰县自然环境
一、地形
县境内以旴江为界,东南面属武夷山脉,最高处圣山海拔790.7米,西北面属雩山山脉,最高处军峰山1760.9米。均为东北—西南走向的两大山脉,分别构成一级分水岭,形成两道天然屏障,白垩系红层盆地介于东西两个新华夏交褶皱隆起带中部之沉降带。
按地貌形态及其成因类型,县境内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、侵蚀构造丘陵地形、剥蚀构造单斜低丘岗阜地形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。其中,分布在旴江及其22条支流两岸、阶石标高80~150米、高出正常河水位30米以下的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,分布在旴江两缘、丘顶标高200米以下、平缓开阔的剥蚀构造斜低丘岗阜地形,尤其是占县境总面积65%、山顶圆滑、标高200~500米、山脊宽缓、坡角10~20度的侵蚀构造丘陵地形,均为南丰蜜桔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诺大发展空间。
二、气候
南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温暖湿润,雨量充沛,无霜期长,四季分明,农业气候条件优越。
一年四季气候分明。一般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春季,约65天;5月下旬至9月底为夏季,约130天;9月底至11月底为秋季,约60天;11月底至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,约110天。
气温适宜。年平均气温18℃左右。1月最冷,平均6℃;7月最热,平均29℃。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零下7℃(仅1991年12月29日出现零下10.8℃);极端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40℃。大于等于5℃活动积温6262℃,可满足柑桔及其他越冬农作物安全生长的热量要求;大于等于10℃活动积温5806℃,可适应各种农作物生育期热量供应的需要。
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。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930小时,年平均降水量约1685毫米,年平均雨日约159天。
无霜期长,降雪不多。年平均无霜期271天,年平均有霜日20天左右,最少为几天,最多月余,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。年平均降雪7天,多出现在1月至2月中旬的隆冬季节。
三、土壤
在全县1913平方千米国土面积上,有水稻土、红壤土、紫色土、潮土、黄壤土5个土类。其中,南丰农民历来种植水稻经长期水耕熟化过程形成的约36万亩水稻土,分布在旴江及其支流两岸万余亩潮土,分布在100~150米以内的低缓丘陵地区约2万亩紫色土,都适宜南丰蜜桔种植。还有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广大丘陵地区的220余万亩典型红壤土,这些占全县国土面积四分之三的大面积红壤土,发育于红色砂岩、砂砾岩、泥岩、页岩、花岗岩、片麻岩、千枚岩等多种母质上,虽然具有酸、瘦、板、旱、蚀等特点,植被少,水土流失严重,但坡度平缓,土层深厚,是适宜农牧林果业发展的丰富土地资源。自1990年代起,经过机械化耕整和人工改建后,数十万亩红壤土已开发成为高产优质南丰蜜桔园。
1、红壤土。分布于广阔的低丘岗地,是南丰县主要土壤类型,成土母质经残积、坡积酸性结晶岩风化物、酸性结晶岩、石英砂岩和泥质岩为主,也有花岗岩、板岩、片麻岩、混合岩等。其特点是土层深厚,土质粘重、偏酸、有机质含量较低,一般在1%以下,含钾量中等,有效磷含量较低。通过改良,适宜种植南丰蜜橘。
2、紫色土。分布在南丰县洽湾、白舍、市山、琴城一带,全县约2万亩,成土母质是紫色泥页风化物,土体紫色。其特点是:土壤中性至微酸或酸性较强,磷、钾和盐基含量相当丰富,通透性好,有机质在1%左右,有较强的保肥能力,但表土层较薄,易受冲刷。
3、潮土(冲积土)。分布于旴江两岸及大小支流沿岸,是发育于近代河流冲积母质的旱作土,面积小,全县约万余亩。其特点是:质地为沙壤至沙土,PH值大于5.5,土层深达1米以上,土质疏松,宜耕性好,通透性优良,矿质营养较为丰富,但保水保肥性较差。
4、水稻土。是在长期水耕种植条件下,经过施肥、轮作等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一类特殊耕作土壤。其特点是:水热状况比较稳定,保水保肥能力强,但耕作层薄,仅20厘米,易板结龟裂,犁底层厚约5-8厘米,呈板块状结构,犁底层下的淀积层土质粘结、坚实。